政策論壇

「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改革與勞動力流動政策論壇」成功舉行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於2022年6月6至7日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改革與勞動力流動政策論壇」。論壇通過線上直播及實時交流的形式舉行,邀請了16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專家圍繞大灣區教育和勞動力相關議題進行討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學者、教育工作者及政策研究人員參與。

是次論壇由布朗大學Kenneth K. Wong 教授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歐冬舒教授發起,並得到了田家炳基金會及粵港澳高校聯盟專項經費的大力資助。本論壇作為「大灣區教育政策及發展研究聯盟」的項目之一,期望透過聚集各地不同領域的知名學者,從經濟、社會、政治、心理及政策等多重視角共同討論有關大灣區教育改革及社會機遇等議題。

中大教育學院范息濤院長於開幕致辭中指出,本論壇對加強中大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關係非常重要,並希望中大成為大灣區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樞紐。香港教育研究所王香生所長也致辭希望研究所可透過此論壇加深與各地學者的交流,促進更多有關大灣區的教育研究。論壇組委會聯合主席Kenneth K. Wong 教授和歐冬舒教授則為來賓介紹聯盟及論壇的背景和冀望。

兩天的論壇分三個議題進行討論發言:

議題一「高等教育發展」
嶺南大學莫家豪教授蘭州大學馬崟博士的共同研究發現:香港年青人決定跨境工作的意向與他們對大灣區前景的態度及該地區的工作機遇有密切關係。他們認爲此研究成果在後疫情時代尤其重要,將有助於制定政策以促進更多跨地域人口流動。

華南理工大學余荔教授的研究顯示,海歸學者在研究質量及數量上均優於國內同行。她認爲聘用更多海歸學者有利於學系的研究績效並支持國内高等教育界引進海外人才。

新南威爾斯大學李秉勤教授中大中國研究中心黎晨教授澳門大學周憶粟教授分別做了評議:他們在肯定兩個研究的同時,對研究結果進行反思,探討影響香港人在灣區就業意願的其他因素、學術研究與社區的關係以及學術發表在高等教育發展的意義。

議題二「教育與勞動市場」
香港教育大學趙永佳教授和中大歐冬舒教授探討了高等教育和高端人才在勞動力市場的表現。

趙教授指出,在香港,專上教育程度的員工在高學歷和低學歷員工競爭中面對最嚴重的過度教育問題,而大學學位持有者亦會因過度教育而比沒有學位的人遭受更大的薪資懲罰。但過度教育所引致對工作滿意度的負面影響可通過較高的收入和職業地位調節。

歐教授的研究則考察粵港兩地男性高技能勞工中本地和外來勞工的收入差距。她的研究數據顯示,對比香港,2010 年至 2018 年期間廣東地區的外來高技能勞工的收入一直高於本地高技能勞工,但香港高技能勞工中的本地和外來勞工的收入差距日漸減少。報告還討論了學歷、教育投資回報率及其他因素如何解釋此收入差距的變化。

華東師範大學曹妍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劉華聰教授就以上發現提議可行的政策,並由此展望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可能方向和人口流動的未來圖景。

議題三「青少年發展、福祉和國家認同」
中山大學許長青教授認爲,跨境學習經歷(如與當地同伴的關係和流動頻率)對大灣區大專學生建立國家歸屬感非常重要,他建議可通過文化包容計劃和學術交流等政策培養年青人的國家認同感。

中大亞太研究所馮應謙所長中大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何瑞珠主任注意到香港學齡兒童的網絡欺凌情況比荷蘭更為普遍。他們嘗試解構社交媒體不當使用、網絡欺凌加害與被害行爲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相信這有助於決策者設計預防網絡欺凌問題的政策。

中大社會學系鍾華教授評估廣東鄉村寄宿制學校對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行為和學習成績的影響。她的研究發現就讀寄宿學校的學童比非寄宿學校的學童身心發展得更好,她認爲改善廣東鄉村寄宿制學校管理將有利於更多留守初中生的成長發展。

布鲁金斯研究所Michael Hansen 博士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劉冉教授對上述發現進行點評:討論幸福感和國家歸屬感的關係、對青少年特別是弱勢群體的關注、研究的相關性和因果性的測量及政策建議等。

Kenneth K. Wong 教授在閉幕致辭中總結各議題,並希望未來有更多機會交流,歐冬舒教授感謝工作人員的協助和與會者的參與。論壇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