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

School Education Reform Series

No.1
香港躍進學校計劃與優質教育
邁向優質教育:躍進學校教育的角色

李子建、趙志成

「躍進學校」的三塊基石

潘天賜

躍進學校計劃對改革香港小學教育的啟示

鄧薇先

躍進學校計劃

譚萬鈞

ISBN 962–8077–24–4
42頁

No.2

教統會的《第七號報告書》建議學校改善教育質素及在學校體制裏建立質素文化,但《第七號報告書》並沒有就「教育質素」及「質素文化」作出定義和解釋。本文試圖探討這兩方面的概念,以補報告書之不足。在「教育質素」方面,本文提供了五種觀點和定義,並說明其抽象的本質。在「質素文化」方面,筆者亦作出闡釋和定義,介紹發展校本質素文化的基本要素,和鼓勵學校以質素次文化入手,逐步建立整體的校本質素文化。最後,本文以香港中文大學所推廣的「躍進學校計劃」為例,說明學校怎樣以該計劃改善學校教育質素及建立校本的質素文化。

ISBN 962–8077–25–2
38頁

No.3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areer development is a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dimension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debate.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in schools can be used as means to facilita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elected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ies with an emphasis in self-concept ar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especially in terms of their application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Hong Kong. Strategies to implement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re also examined.

ISBN 962–8077–26–X
48 pages

No.4

香港躍進學校計劃是一個全方位的改善計劃,目的是在學校建立一套改革信念,發動學校自我完善的機制。而行動研究和校本探究能有助對學校作系統化的反思,從而成為變革的動力。本書包括三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探討行動研究和校本探究的意涵,介紹美國躍進學校的經驗,討論推行校本探究的困難,並建議通過不同方式邁向學校自我完善;第二及第三篇文章則具體介紹本港一所躍進學校分別在中文科和數學科所進行的行動研究,詳述當中的過程和研究的限制,並總結老師的經驗。本書對教育研究人員、現職老師或準老師都十分有參考價值。

邁向學校自我完善:行動研究與校本探究

李子建

行動研究:東華三院冼次雲小學的初步經驗

李子建、高慕蓮、梁邵麗紅

數學科行動研究

馬慶堂

ISBN 962–8077–58–9
94頁

No.5

In January 2002, Howard Gardner was invited to give a series of lectures in Hong Kong. Gardner, who is both a lead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 and a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is highly recognized for his contribution in the area of creativity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is book consists of four articles which cover four topics that have occupied Gardner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century. A newly written Introduction is also included.

Introduction
Who Owns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New Views from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Multiple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A Job Well Done
No.6

本研究是「中學實施中國語文科『試行課程 ── 共同發展學習材料』計劃校內改變研究」的其中一部分,旨在從學生的角度,探討施行新課程時學生的學習經驗,以及這些經驗與課堂教學的關係。研究結果從學習者的角度,肯定了新課程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發展方向。要學生有興趣並投入學習,教師便需要根據學習重點,設計更多有趣、具挑戰性、與生活相關、強調思考和運用的課業,讓學生有參與的機會;而增加課業的彈性,讓學生有參與決策的空間,也可令學生對課業更加投入。此外,教師的讚賞、鼓勵和悉心輔導,有助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信心和對課業的投入。研究結果也顯示,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學生需要時間適應,教師宜悉心指導,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常規,讓學生明白和體驗新學習模式的價值。

ISBN 962–8077–63–5
64頁

No.7

本研究旨在考察教師對2002–2003年度實施中文科新課程的感觀,探討語文教師在回應課程改革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了解他們在課程實施中的自我定位,從而分析影響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因素,並對新修訂課程的實施提出建議。本研究在課程試行計劃的第二年(2000–2001年度)進行,訪問了12位教師(參加及沒有參加新修訂中國語文科課程試行計劃的各佔半數),從教師的角度探討影響香港中學中國語文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因素。

ISBN 962–8077–64–3
64頁

No.8

自1998年9月開展、為期三年的香港躍進學校計劃,主要目的是透過提供專業支援以促進學校文化更新,並協助學校成員組織和善用學校的強項來提升學校質素,最終使學校成為一所學習型學校。鑑於躍進計劃只能夠在學校內進行三年,所以計劃十分重視學校能夠初步建立自我完善機制,令學校能面對不斷轉變的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並維持持續改善的動力。本書重點在探討學校於發展階段和改善歷程中,香港躍進學校計劃所採取的改善策略及提供的專業支援,以及夥伴學校在自求進步的基礎下,如何制訂學校周年計劃,回應內部或自我評估意念等議題。

躍進教育與學校發展

李子建

香港躍進學校自我完善的策略和機制

林永波、李子建

撰寫校務計劃書

李子建、馬慶堂、張月茜

學校改善策略:邁向自我評估和自我改善機制的建立

李子建、林永波、馬慶堂

香港躍進學校未來發展的路向

李子建

參考書目及附件

ISBN 962–8077–65–1
96頁

No.9

要裝備新一代的學生以面對千變萬化、充滿挑戰的社會,那麼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加思索,從而掌握有效的思維策略是刻不容緩的事。然而,坊間充斥著的大堆文獻及當中紛紜的學說又往往令老師望而卻步。本文先扼要地闡述與「思維技巧」有關的名詞及理念,其中包括「思維技巧」及「思維策略」、「基層思維」及「深層思維」等,繼而探討學生最常遇到的思考障礙。此外,文章也闡述提升學生思維技巧的方法,包括營造誘發思考的學習環境、透過有效的視像工具讓學生掌握各深層思維能力並達致自明認知的理想境界。

ISBN 962–8077–67–8
72頁

No.10

在學校進行改進工作是非常吸引人和有意義的。從香港中文大學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更體會到改進工作的艱難和挑戰。本文嘗試從文獻中尋找學校改進的知識基礎,包括變革及學校效能與學校改進的關係,學校改進的領域及階段,並指出學校改進的條件及相關因素,以及如何從夥伴合作中學習和成長。最後,整理出優質學校計劃的改進策略架構。

ISBN 962–8077–69–4
40頁

No.11

本文建基於香港中文大學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的學校改進計劃「優質學校計劃」的經驗,總括出香港學校改進的關鍵因素。作者特別就收到不同類別學生的學校,提供具針對性的建議,包括領導的作用、專業支援的價值、提升教師能量,以及如何在教與學的策略上使學校持續改進。最後,更提出較為宏觀的教育政策建議,協助學校改進。

ISBN 962–8077–70–8
40頁

 

No.12

學校改進工作的成效有賴校內各階層教職人員的參與。由於校內教師人數眾多,改進工作開展時未必能即時伸展至每一位教師。因此,切入點往往從小組單位開始,藉此培訓校內推動改進工作的核心領導,從而逐步邁向全面的學校改進;另一方面又可集中資源,累積校本的改進經驗,提高成功的機會。學校的中層由於同時兼負行政與教學的責任,他們的領導能力對改進工作的成敗起著關鍵作用。本文主要根據一些學校中層領導在推展教學改進過程中的表現,分析中層在學校改進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

ISBN 962–8077–71–6
40頁

No. 13

香港教育當局設立專職的課程主任,實屬華人社會,乃至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創舉。可是,這些主任不可避免要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他們首先要改變自己,從課堂的科目教學,轉而從事學校為本的課程設計、發展、實施和評價;更富挑戰性的是,他們由自己出發,繼而需協助同事,特別是校長,把只靠個人獨力工作的學校文化轉變為合作的學校文化。這些工作都是艱巨的。本書初步總結了作者過去一年(2002–2003)從事「課程主任發展性課程」的經驗。從運用促進學與教的「情境分析」,貫注著整個課程的「行動研究」,到設計多元智能的學習活動,主要目的在促進課程主任的反思和發展。

課程領導的專業發展:理念和實踐

黃顯華

互動,在行動研究中起步 ── 對課程領導專業發展的省思

朱嘉穎

淺談「甚麼」及「為甚麼」的提問對課程主任發展的重要性

周昭和

反思香港教師進行行動研究的挑戰與成因

黃素蘭

破解中層課程領導的困局:協助課程主任進行課程發展的反思、定位、起步與延續

徐俊祥

ISBN 962–8077–72–4
92頁

No.14

學生在寫作上所出現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內容,二是語文運用。然而在教學上,教師一般只注重後者的講解和練習,相比之下,對於如何幫助學生解決內容方面的問題,卻似乎做得不多。從創作的角度來看,寫文章的根本目的是要抒發作者內心的思想和感情,所以內容才是文章的根本,語文則只是令思想和感情表達得更好的工具。近年的教育主張,強調為學生提供真實(authentic)的學習環境,而在寫作訓練上,也比之前更強調學生對外界的觀察和體會,並期望學生能從觀察和體會當中改善寫作的內容和深度。本文按照筆者的實踐經驗,介紹一系列以照片為媒體的觀察活動,解釋教師如何透過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升他們在描寫和敘事方面的表達能力,藉以豐富有關的寫作內容。

ISBN 962–8077–73–2
44頁

No.15

自從社會廣泛要求對課程進行改革以來,校內的工作量不單增加了不少,而且在質的方面也開始愈來愈講究。加上近年課程改革不時強調跨科學習,令校內的工作文化逐步走向全校式的模式(whole-school approach),教師昔日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有需要作出調整,開始講求彼此之間的「共識」和「協作」。「集體備課」和「觀課」是近年學校推行協作文化的新安排,藉此希望教師能互相交流,從而提升個人以至校內整體的教學效能(teaching capacity),達到「學校改進」(school improvement)的最終目的。本文先從「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的概念解釋這類協作活動的真正意義,然後再透過一所參加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計劃」(Quality Schools Project, QSP)的小學的兩次中文協作教學經驗,探討「集體備課」和「觀課」這類教師協作活動的成敗關鍵因素。

ISBN 962–8077–74–0
52頁

No.16

2001年4月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定稿)》第三章「教學總原則」,建議了十二項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原則。本研究旨在探討在2002–2003學年落實施行中文科新課程後教師教授初中中文科的方法,並就新課程教學法比照文件上的理念跟教師實踐上的差異。

研究發現,大部分受訪教師均依從新課程教科書的編排,並改變了教學方法。而他們都表示在施教時知悉「以學生為主體」和「以能力作主導」的新課程精神,但在處理「教學總原則」的其他項目時則沒有因為實施新課程而改變。研究也發現,教師在中文科新課程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受教科書和學校能力組別影響,但卻跟教師的新課程教學經驗多寡無關。

ISBN 962–8077–75–9
96頁

No.17

學校自我評估的本意是學校自我完善和發展。可惜,教育統籌局卻混入了大量其他目標,包括監控及藉機推廣某些課改項目,導致學校在評估工作上不但茫無頭緒而感到迷惑,而且亦嚴重干擾了正常的教學工作。本文詳細分析當局心目中由上而下的「學校自我評估」系統及其不恰當之處,藉以幫助學校、教師理解及應對。文章更認為學校應有專業自主的精神和空間。

ISBN 962–8077–76–7
32頁

No. 18

自香港成立了優質教育基金以後,各種各類的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計劃如雨後春筍般激增。這些計劃都會因應本身獨特的目標和學校改進的「校本」特色,「切入點」各有不同。本文主要圍繞「優質學校計劃」(Quality Schools Project)的主要工作範疇及目標,探討其中一個切入點 ── 抽離課程或活動(pull-out programs)── 的成效。文章首先闡述在學校改進過程中提升教師能量的重要性,繼而透過個案研究,搜集教師對抽離課程或活動的經驗及感受,最後總結抽離課程或活動與提升教師能量的關係,並說明該等課程或活動在推動學校改進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ISBN 962–8077–77–5
44頁

No. 19

This book is a collection of three articles respectively from the three authors, who have been leading SSE projects in Hong Kong, Scotland, and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The book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self-evaluation in processes of school development, delineates some thoughts of the authors regarding the roles of SSE in different contexts, and outlines some of their experiences gained from the SSE projects launch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t is to argue that when a self-evaluation strategy is institutionalized in the school management framework and teachers' daily practices, the school will be allowed to develop continuously,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ISBN 962–8077–79–1
32 pages

No. 20

基於在學校嘗試「講故事」的經驗,本文指出「講故事」其實可以與語文課程作出不同程度的配合;而且帶有語文訓練目的的講故事活動,更可以有助學生在寫作方面的表現,達到讀寫結合的效果。對教師來說,講故事過程中的互動要求直接挑戰教師某些傳統的課堂溝通模式。因此透過指導教師掌握講故事的技巧,可以同時引起他們進行範式的轉移,而最終帶來專業的成長。

ISBN 962–8077–83–X
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