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

第4卷第1期(Vol. 4 No. 1)

Articles 學術論文
1
小學數學應用題與課程設計──澳門經驗

馬慶堂、余榮燊

11
學校課程改革的機制

鄭燕祥

摘要 Abstract

摘要

基於Cheng(1986)的課程效能理念,本文提出三個透過課程改革而達致教與學最大效能的可能方式,其中的動態課程改革方式強調課程及教師素養持續動態發展,應是較有效的。教師素養須發展,不但為滿足已改變的課程需要,也為了發展更適合學校目標及學生的課程。

本文發展的學校課程改革模式,假設課程改革及教師素養發展發生在學校組織的三層面,即個人層面、小組/方案層面及學校層面。課程與教師素養間有相互的發展及強化,而三層面間則有影響層序。課程改革與教師素養的協調及各層面間的協調對教學效能頗為重要。協調表示理念與實行的一致性,亦反映學校文化的強度。

受著不同組織因素的影響,在不同層面的課程改革及教師素養發展會有分別。在學校層面方面,為了達致最大的改革及發展效能,可以策略管理作為基礎,發展有利於個人、小組/方案及全校各層面繼續改進的循環過程和機制。
(本文主要譯改自作者在一九九三年六月「東南亞地區華人社會的課程改革」國際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

21
香港津貼小學教師校政決策參與研究

李沛鏜、李煜鴻、容志賢、麥長富、黃玉璇

摘要 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調查香港津貼小學教師校政決策參與的實況和期望的情況,並根據所得資料進而探討香港津貼小學教師校政決策參與和專業取向及工作滿足感的關係。研究結果希望能夠給予教師、校長和校董會的成員一些啟示和建議,從而改善小學教育的質素。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32間津貼小學教師614人。為了減少不同辦學團體的背景、管理模式、科層結構對學校層面教師的影響,只從一個辦學團體屬下的教師為對象,以「教師」為分析單位。

研究結果支持了教師參與校政決策與其專業取向和工作滿足感有相關的假設。同時最明顯的是所有「參與期望」的平均值,都高於「參與現況」的平均值。這可能說明了香港津貼小學教師是期望改變,以至於提升參與決策的程度。因此宜設立正式程度讓教師參與校政,從而深化本研究中所顯示的教師參與決策的期望。容許教師從參與決策的過程中,深切了解本身的專業特性,和增加教師的工作滿足感,當教師所執行的教育措施效能提高,教育產出的質量亦會提升。

41
香港小學活動教學的現況評估

周炳明、胡少偉、陳倩兒、梁淑儀、馮育意

57
香港小六學生文化個案研究

何雲星、李孟正、陳婉華、蔡學富、黃敏兒

69
小學環境教育的取向:課程範式之觀點

李子建

摘要 Abstract

摘要

在學校推行環境教育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Tbilisi會議的五個環境教育目標類別為:一、覺醒;二、知識;三、態度;四、技能;五、參與。要推行環境教育,Lucas(1980)建議以三種不同進路考慮,這些進路分別為認識環境、在環境中學習和關心環境,它們大體上反映不同課程範式及引申的環境教育模式之假設和取向。

根據哈巴馬斯(Habermas)的分析,課程範式大致可分為技術性範式,實用性探究範式及批判範式(Carr & Kemmis, 1984; Schubert, 1986)。技術性範式的興趣在於控制,因此這種範式不只關注控制學習環境,以便學習者獲得可欲的學習,也兼顧計劃的學習經驗。實用性探究範式主張課程為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其論者認為教師與學習者在課程事件(如內容的選擇和教學)裏均享有權利和地位。批判範式論者則主張課程作用為使學習者透過教育性實踐(praxis)得到解放。以環境教育的進路而言,認識環境較接近技術性範式的取向,在環境中學習會較符合實用性探究範式及其引伸的「生態政治」模式和「地球教育」模式之理想,關心環境則與批判取向及其引伸的「行動研究和社會性批判」模式較為協調。

小學教育可視為啟蒙教育,亦是中等與高等教育的準備教育。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知發展,就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分析,大體上是屬於具體運思階段;而道德發展的層次,則處於由他律時期邁入自律時期的過渡。如果從兒童的認知和道德發展階段考慮,小學環境教育的取向應較強調覺醒、態度及知識等目標,技能及參與則較為次要。 Engleson(1985)認為初小階段的環境教育應著重覺醒和正確態度的培養,高小階段則應強調知識的掌握和正確態度的培養。由於一般兒童的心智尚未成熟和未具備充足的批判能力,強調兒童自主性的「批判」模式,似乎不適合為小學環境教育的主流取向,反而重視知識,態度和技能培養的技術性模式,以及著重兒童在環境中學習和獲取經驗的實用性探究模式,會較適合小學教育工作者採用。

77
數學錯誤成因的探討

李芳樂

摘要 Abstract

摘要

本文從識知心理學的角度去探討學生於計算數學問題時犯錯的原因。早期的研究以為錯誤可分為疏忽與系統性錯誤兩類。而大部份的研究都集中於後者。對後者的解釋,主要是以為由於學習者於遇到不能解決的難題時產生錯誤推論而引起。近來的研究則認為疏忽與系統性錯誤兩者的區分並不需要,錯誤的計算可解釋為正確的與錯誤的規則互相競逐,而錯誤的規則勝出的結果。競逐的過程則由一機制所控制。本文更從連結主義者(connectionist)的角度去解釋,認為此一機制是反射性的,只要受到刺激,便會自動作出反應。而規則的選用是機率性的,機率的大小則由過往經驗及注意力等決定。

83
Whose English? English and More in the Early Early Years

Marian R. WHITEHEAD

摘要 Abstract

Abstract

A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given at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in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Norwich, U.K., March 1993. This discussion of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early years (3-8) is set 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 government proposals for England and Wales: to raise standard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to allow non-graduates to teach children in the first Key Stage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5-7). The education of the 3-4s is not statutory in the U.K. an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does not apply to this age phase. This paper celebrates young children's language skill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re-affirms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in any national curriculum. The issues addressed are: the threat posed by the current proposals to the academic study of the early years; the remarkable skills of young talkers and listeners; the emergence of children's early writing strategi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ng and sharing these insights with parents and communitie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教育發展
89
Program Changes for the Manitoba Primary Schools: Promises & Problems

Yee-Lai Jack 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