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刊物

教育政策研討系列

No. 21

本文透過探討在中國古代和殖民地香港的傳統資優兒童教育,簡略檢視香港的傳統資優兒童教育的概況及其發展前景。雖然,資優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局限於教育那些已確認為具有某種天賦的資優兒童,但現今越來越多學者都認為應以一個層面較大和較具包容性的角度來詮釋「資優」,並強調資優教育應是為數目較多,而才能可能稍遜的學童而設的才能發展課程。這兩種看法往往被視為是源於「卓越」和「平等」的矛盾。重新為資優教育定位,以包含以上兩個原則,不單可以讓所有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去追求卓越,而且原本只為才能較優的學生而發展的政策、教學方法和課程資源,亦可因此惠及才能稍遜的學生和邊緣學生。

ISBN 962–8077–29–5
26頁,平裝,HK$15

No. 22

香港教育體系正處於大時代的轉捩點,現在正是檢討過去和展望未來的時候。本文回顧了過去二十年香港的教育改革,並探討需要不斷推行教育改革的原因。筆者闡釋了香港教育制度的弱點和學校管理的弊處,又指出香港的學校教育如要朝著優質而發展,必須重整學校的問責制度,將權力由中央下放至學校,施行校本管理。本文又檢討了「學校管理新措施」在九十年代施行的情況及其成效,繼而展望校本管理在新紀元來臨時的發展方向 ── 不應再是追求參與管理改革的學校數量,而是必須轉向學校管理架構改革的深化程序。

ISBN 962–8077–30–9
48頁,平裝,HK$15

No. 23

香港近年面對急速的經濟轉型,職業教育在當中應扮演特定的角色。然而,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在就業、收入、升學機會、課程的質素、社會地位等方面,均面對不少問題。其實,分析職業教育的發展可以從經濟生產、個人發展、社會整合等三個度向作考慮。在經濟生產方面,應照顧結構轉型、高科技的政策及改善生活質素的需要。在個人發展方面,應考慮失業工人的技術調整及自我實現的訴求。在社會整合方面,應關注新移民的融合,照顧弱勢群體的需要及輔權予工人等課題。面對新的經濟情境,職業教育在含義、結構、課程及財政方面均需重新定位。

ISBN 962–8077–31–7
40頁,平裝,HK$15

No. 24

本文是要指出,香港的教育改革必須建基於對價值教育的重視與重建上。香港教育的種種問題的一個深層原因,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單元化 ── 只追求功用價值。由此產生了教育的不平衡現象,道德教育、藝術教育、宗教教育等人文價值教育均被忽視以至喪失。而這種教育弊病是全球性的,是這時代的哲學文化偏向發展所致。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情感主義、功用主義、實用主義、以及科學上的物理主義、機械宇宙論,皆使道德、藝術、宗教等價值喪失了真實的意義,使得當前時代的文化成了唯物的、感性的、外在化的、經濟化的、工具理性化的。但這種文化偏向在時代危機、教育危機的加深中,正面對轉向的要求。香港的教育改革應高瞻遠矚,把握這種文化開始轉向的契機。

ISBN 962–8077–32–5
38頁,平裝,HK$15

No. 25

本文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交代本文的主要概念和性質。這部分首先界定本文的兩個主要概念:課程學的研究範疇和知識基礎,接著指出香港教育改革的脈絡和主要有待解決的問題,最後說明本文的性質。第二部分對香港課程發展知識基礎作出整理。第三部分分別從課程設計、決定、實施評估,分析和探討有關研究。第四部分以課程發展和制度政策、學校文化管理、教師專業發展的關係作結。

ISBN 962–8077–33–3
44頁,平裝,HK$15

No. 26

本文探討本港幾位學生由主流小學轉讀一所國際小學後學習動機傾向的改變。透過訪問,學生、家長及教師被問及在兩類學校的不同經驗;所搜集的資料包括學校政策文件、學生手冊、成績表及教科書等。分析架構包括六個度向:課業、權責、認可、組合、評估及時間,該六個度向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合成TARGET(目標)一詞。結果顯示,學生轉讀國際學校後較有自信、更自發及獨立地學習,而學習動機的性質亦更為以通達目的為取向。影響學生改變學習動機傾向及採用正面學習策略的主要因素包括:適當的課業設計、教師親切的態度與友善的學校氣氛、正面地使用手冊、減少評估中社群比較的壓力、減少家課量使學生能夠有自學的時間、具彈性的時間表及較豐富的資源。

上述學習性質與教師擁有高度的專業自主有關,這又反映學校管理層面對權責度向的處理。教師對教學有高度的自決權,既為學習活動的靈活性提供條件,亦使教師能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擁有更高的自主權。上述學習性質和環境是實現教育改革方向 ──「終身學習,自強不息」不可或缺的條件。

ISBN 962–8077–34–1
106頁,平裝,HK$25

No. 27

本文檢視政府為公眾提供服務與貨品的原因,和教育私營化之理據,並列舉私營化的各種可能途徑。教育券是學校教育私營化的一種,在實行時需要仔細考慮財政、監管和輔助服務三方面的問題。筆者提出在香港實施教育券方案的九項要則,讓公營和私營中小學選擇參與,引進市場機制,從而提升教育效率和改善教育公平。

ISBN 962–8077–35–X
52頁,平裝,HK$15

No. 28

在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起的《教育制度檢討》的政策議論中,湧現了兩個對立的議論題旨 ── 精英主義與均等主義。本文旨在釐清這兩個看似互相衝突的教育政策取向的含義。取材自社會分層及教育社會學的概念及理論,本文將建構一個精英主義與均等主義的分析架構,並以本港及外國教育政策來說明其中的各個度向及取向,為香港教育制度檢討的政策議論提供理論基礎。

ISBN 962–8077–36–8
36頁,平裝,HK$15

No. 29

在《教育制度檢討:教育改革建議》的政策文件中,教統會勾劃出一個綜合的香港教育改革藍圖。然而,令人驚訝的卻是,教統會完全沒有提供任何實徵的診斷或證據,以證立為何香港教育必須依照他們的設計而行。在絕大部分公共政策改革中,起點每每是先對準備加以改革的政策環境作一現況剖析。據此,本文將會對香港學校教育現況作一實徵的剖析。取材自近年本港教育研究的實徵研究成果,我會展示出教統會推行的改革必須針對以下三項香港學校教育制度內的特徵:(1)在學校教育結構中的分隔性精英主義,(2)在學校教育過程中不斷累積及擴大的學生學能差距,(3)密集化的考試操練文化。我會說明這三項特徵已形成一個三角惡性循環,它正不斷破壞著香港的教育過程,更重要的是傷害著教師與學生的身心。根據以上的實徵分析,我將會提出我個人對香港教育改革的建議。

ISBN 962–8077–37–6
32頁,平裝,HK$15

No. 30

透過「簡政放權」(Decentralization)促進「家長參與」是近二、三十年來西方教育改革的主要趨勢。在香港,隨著教育統籌委員會(教統會)《第七號報告書》建議全面推展校本管理,促進「家長參與」已成為決策者、教育工作者、家長及研究者十分關注的課題。本文就教育改革與家長參與的關係提出系統的分析及評論。第一節澄清教育改革與家長參與的關係;第二節根據權力下放的改革趨勢,探討「授權家長」(Parental Empowerment)的模式;第三節剖析香港家校合作的政策及研究成果對教育改革的啟示;第四節檢視七種不同類型的「家長參與」,並討論香港家長、教師及行政者如何透過這些家長參與來促進教育改革。

ISBN 962–8077–38–4
36頁,平裝,HK$15

No. 31

香港自1978年實施九年強迫及免費教育以來,教育系統不斷膨脹,學校數目不斷增加,教育由精英主義轉向普及主義,學生就學和繼續升學的機會亦隨之提高。踏入八十年代,學校制度由過去的金字塔式逐漸趨向梯形式的結構,學生升讀高中、預科或大學的比例不斷提升。學校學位在量方面的需求已經在八十年代末達標,而教育的發展則在九十年代開始由應試教育轉向追求素質教育。當中的轉變,牽動了學校多方面的改革,包括學校制度、師資培訓、管理架構和課程安排等。筆者嘗試透過香港學校的高中化學科課程在過去二十年的改革,說明香港的教育如何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及討論當前素質教育發展所遇到的問題。

ISBN 962–8077–39–2
44頁,平裝,HK$15

No. 32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fusion," a way of thinking about school reform which the authors believe can lead to major advance. Starting from the premises that all children can achieve high standards and that rapid progress is possible, five "fusions" are examined. Each is an example of the way of thinking the authors advocate which involves combining apparent opposites. The first fusion described combines equity with diversity, the second pressure with support, the third innovation with sustained implementation, the fourth changing behaviours with changing beliefs and the fifth central direction with empowering the frontline. In describing each of these fusions the authors illustrate them with examples from British and American reforms.

ISBN 962–8077–40–6
32 pages, paperback, HK$15

No. 33

一九九九年八月平等機會委員會公布了《中學學位分配辦法:正式調查報告》。報告指出現行升中派位制度在多方面有歧視女生成分和違反《性別歧視條例》,並建議特區檢討升中派位制度,以革除該制度含有歧視的部分。及後教育署署長更公開認錯,承認小六升中派位機制確有觸犯《性別歧視條例》。然而,本人卻認為《正式調查報告》的調查結果無論在數據分析及外國文獻評述上均存在不少錯漏與缺失,而且對平等與歧視的根本概念的理解,亦犯了明顯的謬誤。本文正是要展示以上三方面的缺失,並對升中派位制度提出另一種看法 ── 男女分開評定升中學能正好符合平等機會原則。

ISBN 962–8077–41–4
28頁,平裝,HK$15

No. 34

近月(二千年三、四月)香港教育界對一些教育指標測量的準確性、含義、以至應用,掀起了一些討論及爭議。其一是在三月間,環繞著「教學語言組別評估」的準確性,及從而引發有關應否向家長發放其升中子女「教學語言組別」的爭議。其二是在四月間,有關在《中學選校概覽》發放中學的會考合格率及「增值指標」,是否恰當和準確的爭論。這兩項爭議不只展現了教育界,特別是教育當局對教育指標測量的誤用與誤解,而且亦揭示了近年香港教育政策取向中,一種強調「可記賬性」(accountability)及追求客觀測量的表現指標、強調消費者權益和對市場效率的迷信以至膜拜。本文正是要透過上述兩項政策,去分析及批判這種迷信表現指標與排名榜的政策取向。

ISBN 962–8077–43–0
42頁,平裝,HK$15

No. 35

教育必須配合不同時代的需要,教育制度亦必須按時代變遷的需要而演化。「世界變了,教育制度非變不可!」這正是教育統籌委員會在2000年5月推出《教育制度改革方案》的原動力。教統會的改革方案旨在改革教育制度,為學校、教師和學生創造空間和締造追求卓越的有利條件。惟《改革方案》所建議的,未有考慮現有改革措施對學校的衝擊。將來,學校如何面對《改革方案》所帶來一浪復一浪的改革措施呢?學校怎樣提升本身面對變革的承受力呢?筆者認為學校應從「自我評估」和「組織學習」開始及早裝備自己,提升本身面對變革的承受力和應變力。學校可透過自我評估和組織學習為本身創造空間和促使全體員工不斷追求卓越。

ISBN 962–8077–44–9
48頁,平裝,HK$15

No. 36

本文從共同的遠見、過去失敗的嘗試、未來的工作及幫助所有學生發展才能的期望四方面,討論香港近期的教育改革運動。文中指出,改革措施必須以學習者為本,注重公平、卓越、多元才能和學習的社會。改革措施應該採取逐漸演化的模式,才能取得學生、教師、家長及其他有關人士的衷誠合作。另外,要尊重多元性和選擇,確保學生能夠公平地追求卓越,並且要為所有學生設計才能發展課程,以及進行具指引教學實踐的教育研究。若能採取以上的措施,改革才會成功。

ISBN 962–8077–45–7
30頁,平裝,HK$15

No. 37

本文透過整理及計算香港公共教育開支的三項指標:公共教育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之百分比、學生平均公共教育開支和公共教育開支佔總公共開支之百分比,從而分析香港過去三十年來在整體及不同教育程度的資源調配狀況,並將這些指標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整體水平及其成員國作出比較。比較結果顯示,香港分別在1990/91及1997/98這兩個年度,教育的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之百分比均僅及同年的OECD整體水平的六至七成,而其短缺主要是在基礎教育方面。本文建議政府應大幅增加公共教育開支以作為對人力資本的長遠投資,並應有教育撥款公式以作公眾議論。

ISBN 962–8077–46–5
42頁,平裝,HK$15

No. 38

在《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的諮詢文件裏,教育統籌委員會提及補償與輔導教育,以及照顧學生多元能力和學習需要的相關措施。本文從研究學習困難的三個傳統,即心理-醫學、組織及社會學的傳統,以及個別困難和學習潛能的論述分別探討補償與輔導教育措施和策略背後的理論基礎。此外,筆者又會從上述三個傳統探討可行的發展方向: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實施多元化的學校重建方式,以及邁向一個包容和更均等的教育制度。

ISBN 962–8077–47–3
46頁,平裝,HK$15

No. 39

透過為老師、家長及學生創造「空間」達致「卓越」的教學成效,是現時香港教育改革方案的主題。但何謂「空間」?何謂「卓越」?當代一位重要的社會學家Bourdieu指出(2000, pp. 123–129),「空間」是權力運作的場域(field)之一,空間安排會影響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將Bourdieu的空間觀念應用在「家長參與」的研究及闡釋上,有助我們理解家長在學校教育場域的參與範圍及限制。對香港的家長而言,現存的參與空間是否足夠?卓越是指追求個別孩子的優異成績,還是照顧所有孩子各方面的成長呢?本文嘗試透過回顧中外家長參與教育改革的研究及實踐,提出在政策上如何為家長創造三類參與的空間,又如何使不同階層的學生均可以追求卓越。

ISBN 962–8077–48–1
32頁,平裝,HK$15

No. 40

本文探討在教育產品指標化的趨勢下,人被視為資本的生產,而權力的介入與操控,使課外活動空間產生變化,出現「持分」失衡的現象。本文首先從課外活動不同的定義,整理出四個空間區域,探討六十年代至今課外活動空間的演變,指出涉及學校教育的課外活動不斷增加,閒暇活動空間持續縮小的現象。繼而論述「高持分化」及教育產品指標化的潮流下,人被客體化地計算及管理,馴服及屈從於權力操弄。課外活動由殖民時期意圖作為建立歸屬感的手段,轉為人力資本的累積、人格套餐產品的工具。從這些分析和批判出發,本文強調課外活動應以人本為關顧基礎,不只重視課外活動的參與,教育工作者更應把課外活動中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延續流傳,並常保赤子之心。

ISBN 962–8077–49–X
78頁,平裝,HK$15